重庆文理学院历任校长

采访渝高校校长⑧
重庆文理历任校长名单。
黄伟九,重庆文理学院院长。记者解小溪摄影\视觉重庆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
学校名片
重庆文理学院前身为重庆师范大学和渝州教育学院。2001年5月,两所学校合并成立于渝西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学校拥有国家专家服务基地1个、重庆创新团队(集团)7个、重庆创新创业团队7个、重庆博士后研究工作站1个、国家科研平台3个、市科研平台22个。重庆文理学院校区分配。
不久前,国际权威期刊《HorticultureResearch》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重庆文理学院生姜基因组的文章。本文不仅破解了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种植竹根生姜的基因组,还策略组装了两套单倍优质竹根生姜基因组,为培育高产优质生姜新品种奠定了生物基础。重庆文理学院校长联系方式。
10月27日,重庆文理学院院长黄伟九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表示:“地方应用型高校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核心任务。”。重庆文理学院改名重庆工业大学。
谈科技创新重庆文理学院院长。
围绕产业建设团队,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80%分配给成果完成人
重庆日报:学校前身为重庆师范大学和渝州教育学院,在科研方面没有优势。近年来,为什么科技创新是一项重要任务?
黄伟九: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不再是“高”的象牙塔,而是开始尝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紧密结合。2007年,学校面临着“办什么大学”的方向性问题。经过三次本科教学讨论和调查,我们最终确定了“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建立了“不屈不挠”的发展战略。
当时,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的积累基本为零。此外,办学资金短缺,科研动力不强,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鉴于此,我们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围绕产业建设团队,努力建设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通过长期就业、项目就业、灵活引进等方式灵活引进人才;通过年薪制度和项目薪酬制度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成果转化的收入分配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80%分配给成果完成者;建立职称评定与聘用应用导向机制,突破“五只”,突出发明专利、横向项目、成果转化等标准。渐渐地,相关工作得到了改善。长江师范学院垃圾学院。
谈人才重庆文理学院谢志刚。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重庆日报: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庆文理学院校长是什么级别。
黄伟九:近年来,我们从建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成长、激励等政策机制入手。
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于特殊人才,实行“一案一议,一人一策”。以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为例,我们灵活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已故),带领学校材料学科发展。自2008年成立以来,有40多名高级职称和70多名博士(后)科研团队。
二是搭建创业平台,聚集人才。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新兴产业,学校积极搭建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优质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强大的“磁场”,聚集人才。
三是探索多元化薪酬体系,待遇留才。在薪酬分配方面,学校采取设立专职科研岗位、实施专职教授制度和高水平人才岗位津贴制度等激励机制。对青年人才,采用“低职高聘”的方式(每三年评一轮)进行特聘。例如,郭朝忠,学校的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虽然他只是一名讲师,但他在SCI上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科研水平很高,所以学校为他提供了特殊的二级教授待遇。
此外,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认真留住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和需求放在首位,解决安居(住房)人才问题、乐业(实验室)、配偶工作、创新活力等问题。例如,学校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洪雷教授在选择来重庆时遇到了一个问题:他的妻子拥有学士学位,不能满足学校招聘教师的条件。后来,学校根据李洪雷夫人的工作经验和实际科研能力,将其安排在药学科研团队中。虽然她没有编辑,但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表现得到相应的待遇。
谈产科教育融合
高校应用研究必须为企业提供可工业化的成熟技术
重庆日报: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源泉。学校如何探索加强产业、大学和研究的深度整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黄伟九:学校探索实施了“政、产、学、研”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努力推进技术产业化。我校已故名誉校长涂明景院士表示,高校应用研究必须走向能够为企业提供工业化的成熟技术。因此,在掌握科技创新工作时,我们始终面向当地产业的需求,坚持“质量、有效、贡献”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向,突出发明专利、标准开发、水平项目、成果转化应用等标准,坚持“产业、科学、教育”一体化的道路。
这也让学校尝到了甜头。我们自主开发的抗EDPDE5抑制剂,先后获得中国、美国、加拿大、欧洲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成为重庆高校第一种同时获得中美临床批准的新药。
2019年,学校将PDE5抑制剂等新药成果的所有权和权益转让给重庆迪康尔乐制药有限公司,实现现金收入3000万元。根据学校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的有关规定,成果完成后,团队将获得80%的现金奖励,即2400万元的转化收入。
另一个例子是柔性电子触摸创新团队开发的纳米银线系列专利技术。2020年,以5000万元的知识产权和成熟产品线入股重庆鼎旺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获得了重庆京东方、安徽贝伦等客户500多万元的订单,还承接了永川区教委及中国移动近5000万元的教育一体机及相关智能服务。重庆文理学院院长是谁。
重庆日报:下一步,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计划是什么?重庆文理学院知名校友。
黄伟九:贯穿学校“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愿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将加快与永川区建设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努力建设国家大众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在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国家光电信息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此外,坚持“产科教育”一体化,加强一流专业和新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记者手记》
用“心”留人激活科技创新能量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重庆文理学院位于永川,相对更难吸引和留住人才。我该怎么办?在采访中,记者最感受到的是学校的“心”。重庆前十名重点大学。
“用心”体现在很多方面。黄伟九校长给记者讲了几个小故事:学校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负责人陈中祝,2013年从国外大学博士后毕业后,选择回国工作时提出了一个要求:给团队(当时三个人)一个500平米的实验室。有些学校不相信他们能取得成就,但重庆文理学院给了团队一层楼(2000平方米);王刚毅在山西的母亲病了,学校人事部主任陪他回家探望病人;年轻人才,如医生的安置费,从10年前的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万元。正是有了这样的“意图”,事业、待遇、感情,重庆文理学院汇聚了大量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科技创新活力大大增强。重庆文理学院在二本里咋样。
要实现聚集各方人才,关键是要努力吸引、培养和充分利用“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为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